吕尚许——白山黑水话真情
吉林省市场监督管理厅驻松江村第一书记许柏成
我是一名退役老兵,说来有趣1986我应征入伍,2006年退出现役,2016年我选择了驻村帮扶这条路,当年省厅帮扶点有两个驻村第一书记,驻地乡镇领导对我们很尊重,特别在镇政府四楼为我们腾出了一个房间,哪时我们食宿在乡镇,不用考虑食宿,全部精力都在扶谁和怎么扶的问题上,后来省里统一要求食宿必须在村,我们两个工作队分别在驻村选了一个空闲民宅住了下来,一日三餐自己解决,房屋修缮、取暖自己安排,真正成了名副其实的住村干部,有的村民起初并不理解,我们自己也不理解,村庄距离市区不足30分钟的路程,别说住在镇里就是住在市区每日通勤,相信每天上下班占用的时间也会比在单位从家里到单位上班所占用的时间要少的很多很多,更何况当地各个村的“两委”成员中大多数干部为了子女获得更优等教育资源陪子女上学也都在市内居住,每日通勤。
理解与否结果是不能改变的,这个时候除法定假日和开会、找项目等时间外,每天24小时都要在村庄里度过,每日除了正常走访,大多时候都是在村民家中扯闲篇的,不知不觉中熟知了很多“邻居”,还攀了不少“穷亲戚”,可能是我长的比较“亲民”吧,第一次接触我的人一时间还真的不知道我是村干部还是驻村干部了,这是在起初我所没有想到的,尽管一天要“回家”做三顿饭,打理三次家务,特别是冬季还天天生炉子、掏炕、倒灰,又要走访、整理帮扶档案、处理帮扶事务、思考帮扶问题,甚至是天天做村民接访工作,劳心疲力,但不知为什么感觉上总是觉得“住村”还真的是比“驻村”好很多。
2021年6月,脱贫攻坚胜利结束后,我被组织再次选派,这是一个省级贫困村,省领导包保帮扶村,位于抚松县兴隆乡政府西南9.5公里处,是原松江乡政府所在地,7月1日这个特殊的日子,我和我的同事来到了这个全新的村庄,我有过五年的驻村经历,我的同事们是这个队伍中的新兵,但我从来没有过山区生活体验,省厅在驻村干部的选派上很精心,两个同事工作热情很高,有思想、有情怀,驻村工作推进很快,进入状态好,都是满满的正能量,省厅是6月23日召开的驻村干部工作会,25日,进行的对接,分管厅长为我们送行,我们是7月1日正式入驻的,入驻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安顿住处,我们三个人在村里转悠了一周多的时间,村干部领我们看过一个四合院,可以免费使用,在村里绝对算得上别墅级极品中的极品了,没敢住怕引来闲话,最后选择了一个房子,这个房子地势很好,院落规整,把塑料阳光棚一修妥妥一个车库,冬天从没因为天气冷车发动不起来的时候,特别是交通很便利处于村子中心地带,离村部又特别近,站在院内可以看到全村每一个角落,每日和同事看着日出数着日落,讨论着关于驻村的一些话题,说来也怪我们三人几乎很少有过家长里短的话题,实在闲了,就在手机上打发,房东是原村书记,是和现任书记竞选时落选的,住在她家对于我们了解村庄情况,争取村民支持程度是有宜的,她家的房子在村里不是很新,但是相对前卫一些,这对于引领村民争创美丽庭院干净人家是很有说服力的,特别是这个房子又和村里的致富带头人是邻居,这对于取得他的支持,是有得天独厚优势的。
村会计“龙哥”是一个很热心肠的人,他小我几岁,我也习惯性叫他龙哥,他当了十几年村会计对村里的情况烂熟于心,入住后,他是我们家里的常客,我们一起对房子周边环境进行了彻底清理,还专门开垦出了一块小菜园,龙哥还特别为我们搭建了一个室外厕所,他很有“远见”,要不冬天如厕问题将会给我们带来不少烦恼。
通一段时间的走访和从“龙哥”嘴里得知,全村占地面积13平方公里,现有耕地5600亩,林地320亩,户籍人口480户1137人,常住人口280户,600人左右,男女比例接近1:1,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33.75%,80岁以上老人54人,最年长者已高达98岁高龄,占比9.6%,同时,家庭平均人口已减少至不足2人,村民居家养老功能弱化,将来会有更多的空巢老人居住在村,每年外出候鸟式种参人员及随行人员都稳定在80人左右,一个自然屯,5个网格,脱贫户20户30人,低保户95户141人,党员45人,其中,女性党员9人,60岁以上党员12人,外出务工、投亲党员30人,实际在村党员15人。
全村义务教育阶段没有辍学现象,合作医疗参合率达98%,社会保障参保率达98%,自来水入户率达100%,水质质量安全达标,生产、生活用电完全满足需求。
全村村村通公路2公里,巷道86条已硬化11296延长米,还有2000左右延长米未硬化,边沟3380延长米,栅栏18000延长米,路灯100盏,村部综合办公场所208平,卫生室60平,医疗设备基本齐全,村医具有执业资格,村民小广场1000平方米,有线广播全村覆盖,村边小花园四处,巨大村标石碑一块。
除耕地、林地外;泉眼3处,经白山市质检所检测锶的含量较多初步可以认定为泉水,但出水量较小开发价值不大;空置民房121栋;革命烈士殉难地一处;九年一贯制学校一个,同时代管邻村小学,现有师资53名,在校生168名,教师年龄偏大,名牌院校毕业生短缺,结构性矛盾相对突出。原小学、板厂、粮库、农行、邮电所等公建场所已经私有化,但基本上都处于闲置状态,原敬老院被一家企业承包生产人参制品。
这是一个典型的东北高寒村落,主要以种植业为主,养殖业为辅,种植业主要以种植玉米、大豆为主,个别家庭有少量种植人参、菇娘、中药材的,养殖方面,有部分农户利用庭院养牛,最多的有十几头,最少1-2头,村内白酒作坊两家,饭店两家,商店六家,小规模企业一家,壮大村集体经济项目三个,一是以村企合作模式与张忠酒厂合作生产纯度粮食酒;二是去年村党支部以众筹方式领办了一个帮农食品生产合作社主要以生产煎饼为主;三是村集体自主经营20亩蓝莓基地,现已承包给大户经营,年收益主要用于反哺建档立卡脱贫户村民庭院普遍偏小,但也存在大的庭院户,在村委会全力推进下,农民庭院都得到了充分利用,有种植人参的,有种植蔬菜的,有养殖牛羊的,有从事人参深加工的,村民年人均收入8000元左右。
东北冬天天气是很冷的,特别是长白山山区的寒冷程度更是了得,这是我最担心和恐惧的地方,我有很严重的关节痛毛病,当兵期间卧冰爬雪的留念吧,稍不注意浑身抽搐心里发慌,基于前几年的经验,一次偶然的机会在客车上我认识了省水电公司的一名领导,在他的提议和帮助下,我向单位极力争取了电采暖保障,享受居民优惠电价,很合算,特别是今年的煤价出奇高位运行,远程控制比烧煤还合算,又减少了大部头操持家务的时间,又节能环保,又清洁便利。
房前我们自已开垦了一处小菜园,种上茄子、辣椒、豆角等常用菜,清晨站在院内眺望远方,还真有了一番“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摘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味道了,一日三餐,被同事打理的非常科学,早餐,米粥+鸡蛋+小咸菜,午餐在政府食堂吃,很丰盛,晚餐在家做,农村菜吃的很可口,偶尔还改善一下,包饺子、烙油饼,小日子过的很温馨。
长春到抚松没有火车,往返唯一的选择是长途客车,有抚松到长春往返的,还有长白山景区直通车,还是很方便的,周末没有特别要求或工作需要,我们就把工作用车开到抚松县客运站或长白山西坡管委会广场停放,座长途客车回到长春或松原,在路上我往往总是把一周的工作回忆一遍,编辑成文字在省厅驻村工作群和我们申请的“驻村舟济”小程序上发布,有时也发布在“乡怀+乡愁+乡创”微信群上,这几乎成了我们的习惯动作,有时往返一次很是周折,时间常了也就习惯了。
我们家在村里比较好找,村民也经常来我们家,但很少是来座客扯闲篇的,来的人不是反应村里问题的,就是来找低保要好处的,这和白城的村庄差异性不大,在白城的五年驻村让我“聪明”了很多,来我家说事的人最后都是无话可说之后怯怯的离开了,当然也有满心欢喜离开的,因为他们说的东西是正确的,得到的答复和结果当然都是他们想要的。
一年多以来,我们主要围绕基层党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推进产业发展、村庄综合治理和为民办事服务等方面在省厅领导和党组的正确领导下,在县乡党委政府的政策统领下,进行了着有成效的帮扶引领工作。
一是,以筹办煎饼厂为契机,围绕村“两委”成员想干,不会干,有位无为和党员队伍主动作为意识不强等问题,教方法、鼓干劲,提建议、纠偏差,认真落实“三会一课”、主题党日等组织生活制度,提升党建品质和规范化水平,大家齐心协力,踊跃参与,驻村干部和村两委成员自掏腰包3.1万元,作为流动资金,党员张忠自愿出资近30万元建设厂房,党员王乾自愿出资3万元年底给全村65岁以上老人每户赠送一份爱心礼包,中秋期间还专程走访慰问了全村建档立卡脱贫户家庭。
驻村支部被中共抚松县委评为“抚松县先进基层党组织”、被共青团抚松县委员会评为“五四红旗团支部”。
我本人被县委组织部推荐为市级“六域三城创建”先进个人表彰候选人。
二是,以突发意外事件和收入剧增剧减户为重点,协同村“两委”逐户逐人排查,点位盯防。
三是本着壮大村集体经济和促进农民增收原则,围绕资源优势,联系中科院特产所和吉林大学植物学院、吉林省乡村促进会和吉林传媒学院谋划多个产业项目,注册成立以党支部为主体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引进“知名企业”合力创建“吕尚许”煎饼品牌;大力培育小微企业,推进蓝莓项目实行整体外包;申请屋顶光伏发电项目;向省厅争取帮扶资金12万元,助力村部基础设施建设和村企合作项目。制作多个产品代言宣传片,借力第一书记代言平台,大力宣介。
四是,在上级党委政府的鼎力支持下,协同村“两委”,围绕提升乡村善治水平,完善“四议两公开”制度和村规民约,推行“党建+网格”模式和“网格+村民代表”制度,扎实推进“六域”党建引领“三城”创建工作,紧盯“九有六无”标准,累计拆除私搭乱建2处,清除陈年垃圾20多车,硬化水泥路面3115延长米,铺设柏油路面300延长米,修建边沟2380延长米,安装栅栏14000延长米,安装路灯240盏,修建四处村边小花园,新立了一块巨大村标石碑,向“爱心超市”注资2万元并捐赠米、面、油等生活必需品若干,驻村环境较以往发生了巨大变化。
五是,盯防农民急难愁盼问题,按照“两不愁三保障”标准,积极向农户宣传党和政府的各项惠农政策,有效激发内生动力,累计为困难家庭更换门窗2户,解决实际困难8个,接待农户政策咨询百余人次。
六是,积极参与疫情防控、危房排查、九个聚焦一百个问题全口径走访等工作和乡镇擂台比武活动,全口径参加了由省乡村振兴局和县乡两级政府组织的各类乡村振兴培训班等。
驻村变了,每个来过村庄的人和村民一样都感受到了一种不一样的感觉,可在走访农户时还会经常听到一些微词的声音,也有不少村民来家里反应一些与其生产、生活相关的现象和问题,在和村民聊天的过程中,让我深切的感悟到,人的欲望和诉求总是在周边环境和在人与人的比对中,无原则的潮涨潮落,有的时候真的会影响到哪些真正需要帮助的人,抛开个别过高或无理诉求而不论,有的人尽管早已摆脱了绝对贫穷的困扰,但其生活状况依然让人牵挂,比如建档脱贫户吕希******庭,单从“两不愁三保障”的角度看,有安全住房,吃穿无悠,各种扶贫政策都享受到了,夫妻俩都在村公益岗位工作,2020年底家庭人均收入13762元,应该说是扶贫攻坚受益最大家庭,然而,生活的不幸在这个家庭总是挥之不去,两个同母异父残疾兄弟,加上吕希良本人又有重症在身,这是个很难让人看不到尽头的家庭,相对贫困将会让这个家庭很难看到希望,驻村类似这样的家庭还有很多,各家有各家的生活不幸,在未来共同富裕的道路上,他们万分渴望和大家共同奔跑,然而,哪又是多么何其艰难呀!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走共同富裕的道路也许是他们唯一的出路,每当听完他们的诉求和“不合理”的要求后,我和我的同事都会陷入沉思状态,驻村帮扶尽管不是什么了不起的担当作为,也不奢望有彪炳史册的东西,可不知道为什么,我们在一起永远只有一个话题,那就是如何才能带着村民干点村民们最想干的事,最能让村民受益的事仅寄希望于能通过我们的一点点努力,一点点付出,给他们带来生活的希望,哪怕仅仅是一点点的希望,我们真的会觉得人生很充实!
经过一年多的融合和交往,我还是不得不承认这里的村民素质很好,很可爱,我很愿意和他们交往成为好朋友,为他们服务做一些我所能及的事情我是心甘情愿的,盛夏的一天,天空明月,静的出奇,我随口说了一句打油诗,算是以明心志吧。一轮明月照松江,三个兄弟驻村邦。不顾家中老和小,默默付出真挺好!
驻村,驻与不住感觉是不同的,只有和农民真正的“三同”才能真正体会到农民们生活的乐趣和苦趣,农民种地的成本是很高的,一年的劳作是很不容易的,光“驻”不“住”是无法真正看到一个农民到底过的是什么样的日子,一个农民辛苦一年是如何支撑一个家的生活,我们要了解农民这种真正的生活,和农民共同研究摆脱这种困境的办法和路径,我们不是来农村指手划脚的,更不是来摆谱的,真正体验到农村生活了,和农民有了共同情感,才能真正解决农村人的问题,哪种拉仇恨式的站在边上看着农民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劳作,甚至自己在享受着农村清新的空气和美景,在农民面前来显示自己的某种优越性,农民是不会搭理你的,老天也会气愤的。
我对长白山总有一种神秘之感,在我的印象中长白山西麓景色宜人,物产丰富,区位资源优势明显,生态环境得天独厚,又有众多名牌企业助力,经济态势一直处于稳中向好层面,驻村能在省级贫困村的名单中出现,对我来说是好奇的。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一名学者说过这样一句话:我国农民贫穷,从根本上讲,不是因为国家政权的“下沉”,不是因为基层政权的腐败,不是因为“权利”被剥夺,不是因为农民税费负担过重,不是因为城市的剥削,更不是因为农村缺少“基础设施”。他没有解答贫困的根源性问题,我认为现阶段中国农村贫困的根源在于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和信息的不对称,特别是人口净流出,这应该是解决问题的发力点和落脚点。
就驻村的贫困而言,在在当今万物互联的时代,一个人、一个家庭的生活状况是无法从某一单个因素和关联中而得出一个正确的判断的,揭开驻村贫困和凋敝的面纱,从微观的角度全面了解驻村人的生活真实情况,对于全面了解一个世代栖息在村庄里人的生活是必不可少的,尤其对于驻村帮扶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意义重大。
我真切希望自己能把这只麻雀解剖彻底,通过“吕尚许”这一产业品牌实现乡村蝶变的伟大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