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伍不褪色
谱写乡村振兴新篇章
——记退役军人许东海振兴乡村的事迹
记者:苏 伟 郭树寨
北风伴雪扎脸庞,战士潜伏在沙场;
苦难铸就英雄胆,来敌谁敢妄称狂。
这是“阿拉山口边防连”军营里传承、弘扬几十年的诗。是部队首长专题为该连创作的一首,倾情精准体现“阿拉山口边防连”战士,每日战备值勤、学习生活的真实写照。
这首饱含深情的短诗,她像人生的一个坐标;又像人生的一面镜子。一直在鼓励教育、锤炼着一代又一代茁壮成长的军人。铸就着每一位热血青年在部队成为一名战无不胜的钢铁战士;回地方就是铮铮铁骨优秀的创业带头人。
“阿拉山口边防连” 在新中国边防史上称之为:“艰难困苦的天边连队”。位于新疆阿拉山口市的东北部,地处全国最知名的“大风口”,那里环境恶劣、生活艰苦,天气无常“高原太阳晒、风沙雪连天”是恶劣环境的真实写照。在上个世纪的1962年,有一支中国军队硬是靠着“三峰骆驼一口锅、爬冰卧雪睡地窝”的守边精神,创造了闻名天下的“中国西北第一哨”—— 阿拉山口边防连。

戍边十一载 铸就优秀军人
许东海,就是在这个连队用11年时间打造出来的优秀的钢铁军人。2000年12月,他满怀一腔热血,憧憬着美好的梦想,从家乡东海县山左口乡北古寨村参军入伍,来到了“阿拉山口边防连”,成为一名戍边军人。从此,青春与热血、光荣和梦想、泪水和血汗,陪伴他在部队走过11个风雨春秋的边防生活,他把人生最美好的芳华,奉献给了阿拉山口的军营;捐献给了人民群众的安居乐业。
11个守卫边防的风雪雨夜,在经历一次次生与死的考验中,他入了党、当上了班长、考上了军校。曾担任侦察班长、电台台长、区队长,先后3次荣立三等功,荣获优秀士兵、优秀学员、先进个人等多项荣誉,隽刻着他那段火红的青春年华。
退伍不褪色 初心为人民
2011年12月,许东海光荣退役,离了锤炼他的英雄连队。自主择业后,担任过总经理、干过董事长。在每个事业上,他凭借自身的优秀牢固的军人基础和坚强的战斗意志,每次出战他都大获全胜。
许东海虽然有了钱、有了位置、赢得了丰厚的人脉。但是在他心里总是有一个心思、有一个责任缠绕着他。那就是培育他的家乡北古寨村还很贫穷,很封闭,很落后:“我有责任和义务,和这里的百姓并肩战斗,共同脱贫致富。”
2017年2月,许东海积极响应家乡党委政府号召,在父老乡亲的热切期盼和强烈要求下,他义无反顾地辞职,回到北古寨村担任起村党支部书记一职。

从退伍军人到村党支部书记,他始终没有忘记自己曾经是一名边防军人,现在是共产党员。正因是戍边军人“直线加方块”的军旅生涯,铸就了许东海为人做事刚正不阿;炼就了他工作作风扎扎实实、雷厉风行的优良品质。为让贫穷、封闭、落后的小山村能早日脱贫致富“旧貌换新颜”,他怀着一颗青春不老的“兵心”满怀豪情,斗志昂扬积极投身于振兴山村的新战场。
北古寨村地处马陵山脉,北临滔滔沭河,西与山东郯城接壤,是典型的丘陵山区。全村476户人家、2216口人,由于地理偏僻、加上多年养成懒散的村风,北古寨村就形成:越级上访多、打架斗殴多、聚众赌博多,的“三多”之说。正是受这种伤村败俗的影响,村干部就像走马灯似的换了一茬又一茬,而“三多”的现象依然如“昨天的故事”,重复上演。
许东海上任后,首先他走访村里的老党员、老干部和一些有威望的村民,摸准问题根源、寻找从思想上根治的破解办法。他了解到因为村干部行政不公道、村民也就失去了上进的想法。
他针对群众反映村里集体资源被少数人长期占为己有,大多数村民看在眼里,敢怒而不敢言。有着军人血性的许东海认为,这种歪风邪气必须迅速整改!他立刻组织召开全村大会,采取先党员、干部,后群众的办法,开展“自查自纠”大整治。通过分类处理、动真碰硬,很快就解决掉多年棘手的难题。

在清理村一农户长期侵占集体用地时,他头一次遇到了难啃的骨头。这家户发狠地对他说:“这是俺家都种几十年的地了。俺看谁敢要这块地,谁要是动一下,俺就死给你村书记看!”
面对这样的“钉子户”,他很快联系到老人远在宁波打工的儿子与其沟通。详细讲清当前开展“公共空间清理”工作的政策意义,说明“公共空间清理”工作是让集体资产姓“公”,是大势所趋。全县上下、村村寨寨都在如火如荼地进行,也不是专门针对你一家人;同时向他讲清“公共空间清理”也是为增加集体收入,集体有钱了才能为老百姓多修桥、多铺路,才能实现造福村民的最终目的。
许东海掏心窝的话,说了一遍又一遍。正所谓“精诚所至、金石为开”。通过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这家老人终于被许东海的诚意和执着所感动。最终,主动退出了多占的公共土地。
在许东海的带领下,经过三个月的集中清理,村里共解除违规合同30多份,最终为村集体挽回经济收入70多万元。
用诚心慰民心 当好“领头雁”
许东海诚挚的说:作为党在农村基层的带头人、村民心目中的“领头雁”,必须要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倡导的“以百姓心为心”的指导思想。
北古寨村长年外出务工人员有640多人,家中的留守老人、孩子较多。他们的健康、安全始终是许东海心上牵挂的重要问题。每遇到恶劣天气,他都会第一时间走访家境困难、住房条件差的农户,提醒他们做好安全防范工作,临走时把自己的手机号写在他们家墙壁上,以方便村民遇事后随时联系他。
五组村民刘士宜老年丧子,儿媳改嫁,留下两个年幼的孩子,这对原本就生活不宽裕的家庭又是雪上加霜。许东海和村支两委一班人看在眼里、记在心上,每当遇上大风雨雪天气,他首先跑去刘士宜家看看他们的生活冷暖,逢年过节就带人送去慰问生活用品等,待孩子开学季,他们送去学习用品。为此,刘士宜对村支部非常感激,每次村里开展活动,他都积极支持参加。
三组村民胡长军是一名孤寡老人,平时靠低保维持生活。2020年冬的一场大雪,气温骤降。走访中,许东海发觉胡长军盖的被子很单薄,难以御寒。当即,他就回家取出自家的两床被子,送到老人的床铺上。胡长军感动得老泪纵横,握着许东海的手久久说不出话来。
许东海在关爱老人,倡导孝廉之风中不仅自己要带头做好,还要组织发动大家一起做好。每年的农闲时节,他就会组织村里的青年党员和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志愿者,集中开展“关注孤老送温暖”“传承文化送戏上门”等志愿活动。积极组织村“综合文体活动服务中心”正常开放,为村里留守老人、孩子提供休闲娱乐场所。 使村中留守的老人们闲暇之余可到村活动中心打扑克、下象棋,晚上还能在村健身广场欢跳广场舞,真正让他们的生活能其乐融融、精彩无限!

许东海号召:“为村中的老人生活“增光添彩,更要为村里的留守儿童学习“添砖加瓦”。每年的寒暑假,放假留守在家的学龄儿童没人看管,其人身安全成为外出打工父母最大的牵挂。为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许东海以村支部名义请来辅导教员,专门免费为村留守孩子开办假期辅导班,进行暑假作业辅导、提供图书阅读、讲述红色故事等,这样既丰富了孩子们的暑期生活,又保障了他们的生命安全。
许东海认为:“柴米油盐酱醋茶,村民的大事小情无小事。”他说:作为村级干部,官职虽小,但工作要事无巨细,必织面面俱到。只要坚持原则,用菩萨心肠进行苦口婆心地为群众想事、为群众办事,群众就会用心支持和拥护村“两委”的工作。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许东海的带领下,仅仅一年时间,北古寨村的村风、村气、村貌,都发生了巨大的转变!
以身作则引领 全心全意传承
北古寨村,长年外出劳务的有600人。这些人当中涌现出一大批新时代弄潮儿,他们靠勤劳智慧和卓越的胆识成为家乡人的骄傲。宁波迈远商贸有限公司老总许前方、宁波康辉服装印花厂老总许同州、天津河东区环卫队队长鲍国强,还有在家创业的吴小东、许小超、许国民、刘廷江等,都是北古寨村人的佼佼者。他们在外地得知,家乡的政治生态环境和人文环境在新一届领导班子的正确带领下,从根本上有了大的改观,看到了希望。感动之余也生出了感恩之心,纷纷伸出了温暖的双手。通过“外出人员网格群”共同发起向老家送大礼活动,很快捐款解决了安装路灯的费用。
牢记书记指示 力图旧貌换新颜
许东海牢记习总书记:实现乡村的振兴发展,“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为尽快改善北古寨的村容村貌,实现“美丽乡村”的发展宏图,他带领村支两委一班人因地制宜,力争把北古寨依山傍河的“偏僻”劣势,转化为“后发先至”的资源优势。

一亿年前恐龙脚印化石就在村西的北山涧上,村内还有姜太公钓鱼台遗址、上世纪人工修建的“红石渠”标志性设施。为打造农业旅游乡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许东海村支两委一班人将实施硬化村庄巷道11000平方米、修建下水道700米、修建护坡200米、绿化苗木3000余平方米、安装路灯79余盏、整治村内污垢河塘2条、提升入村主干道500米……。这一系列的乡村建设,使得北古寨村的水更清、树更绿、景更美,让昔日落寂、偏远的小山村,脱颖成展翅的“金凤凰”!
在许东海的带领下,北古寨村2018年,获得全县惟一 “江苏省水美乡村”的荣誉称号。
现如今,北古寨村新建的“龙门翻水站”“红石渠”和马陵山“西山涧”的农垦大开发建设工地如火如荼,以工作实效向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献礼。
“兵心”一片情 永葆军魂豪情
当记者问起许东海的情怀时,他非常自豪的说:我是一个兵,来自老百姓。我始终怀揣热血青春的梦想,退伍不褪色!生命中有了当兵的印记,一辈子都光荣无悔,永葆军魂豪情!
在担任村支部书记6年的岗位上,我也以一棵片“兵心” 的军魂豪情,为实现振兴乡村、服务群众的光荣职责与梦想!我将继续砥砺前行,带领乡亲们共同谱写小山村振兴发展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