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五次返故里
作者:柳万吉
从毛泽东故居出来北行200多米,有一颗造型美观、很是显眼的香樟树,树下有5个用水泥铸成的弯型长条块,各长条块上分别写有一九二一、一九二五、一九二七、一九五九、一九六六字样,面对一九二一长条块的方向看,五个长条块以一个反“9”字型将树围了起来。看到这里,我不解地问:这是什么意思呢?导游小张告诉我们,这是主席五次回韶山的年份啊!我顿时领悟,是啊,毛主席一生追求真理,为探索苦难深重的中华民族的求存图强之路而奔波,从1910年17岁时离开韶山,在以后漫长的峥嵘岁月中,仅有过5次重返韶山之行。“你能给我们介绍介绍吗?”我向导游提出了要求。导游边带着我们向毛泽东纪念馆走,边热情地向我们介绍了毛主席先后5次重返韶山的故事。笔者根据导游的讲述,结合查阅史料和在韶山冲老乡那里询问到的情况,向读者作以介绍。
第一次 1921年,引导全家投身革命

这一年春节刚过,已经接受了新式思想,并且刚刚在长沙开完新民学会会议的毛泽东带着当时正在一师附小读书的小弟毛泽覃回到了韶山冲。进老屋稍事休息,二弟毛泽民就带着他们到对面的楠竹坨,这里是他们三兄弟父母的墓地。在父母的墓前,毛泽东静静地肃立着,一阵难以排解的哀痛沉重地压在他的心头。由于忙于新思想的传播,父母去世也没能回来奔丧,他恭恭敬敬地鞠了三个躬,眼泪悄悄地流了下来。对于父亲的勤劳节俭,母亲的朴实善良,他是永世不会忘怀的。
回到上屋场,毛泽民的妻子王淑兰迎上前来,说“菊妹子回来了”。菊妹子就是毛泽建。她原是堂叔毛蔚生的女儿,与毛泽覃同龄,因他们家儿女多,生活十分困苦,而毛顺生家却是三个男孩,没有女孩,就在菊妹子9岁那年,把她过继过来做女儿。听说菊妹子姑妈将她许配给一个比她小7岁而菊妹子又不同意的男人,毛泽东斩钉截铁地说:“不要去了,把婚书退了!收了多少彩礼,也如数退了。菊妹子跟我到长沙,和泽覃一起上学。”毛泽东对弟弟妹妹们说:我这次回来,是想领着全家投身革命,一个人革命不算光荣,全家革命更是英雄。如今国难当头,民不聊生,我和开慧已经决定投身于革命事业,泽覃泽建也决定跟我出去,古话说:“一人犯法,满门抄斩”。泽民和淑兰留在韶山也难保平安了,还不如咱们都出去闹革命。这一突如其来的消息,对于善于精打细算,准备向父亲那样发家致富的泽民来说,简直是晴天霹雳。这一夜,毛泽民夫妇彻夜未眠,他们对家里的田地房产觉得惋惜,有些来往账目还没有结算。毛泽东成竹在胸,果断决定:欠别人的钱,卖了稻谷和肥猪,全部还清;别人欠我们的钱,能收回的带去长沙使用,还不起的一笔勾销;房子借给贫苦的族人居住,不收一分钱;田土由族人承租,收入归义学所有。
一切安排妥当,毛泽东带着泽覃泽建回了长沙。此后不到一个星期,毛泽民按照哥哥的吩咐,处理好家产,安排好菊妹子退婚事宜,和妻子王淑兰一起,告别了生活25年的故乡,到长沙找哥哥嫂嫂去了。就这样,毛泽东全家离开了韶山冲,逐步走上了革命道路。
第二次 1925年,亲手点燃家乡革命火种

这年年初,毛泽东抱着次子毛岸青,妻子杨开慧抱着长子毛岸英,一同从湘潭乘船,回到阔别4年的韶山。此次回乡以养病为主。但身体稍稍好转,毛泽东就投入到革命工作中,整天为发动群众而奔波忙碌,平均每天都要走几十里的山路。白天,拜访一户户农民,和他们促膝长谈,询问有什么困难;晚上,趁着贫苦农民都休息有空,把他们聚集起来,宣传土地改革和革命道理,并先后创办了二十余所农民夜校,通过讲课的方式,培养了大批农民运动骨干,从乡亲们的谈话中,毛泽东深深感到贫苦农民中蕴藏着极大的革命积极性。如果没有广大农民的参加,中国革命是断然不能成功的。如何把农民组织起来,毛泽东早有准备,他把此前同自己单线联系并秘密发展的党员召集到一起,指定毛福轩为党支部书记,召开了韶山第一次党支部会议,宣布成立韶山党支部,从此,韶山农民运动在毛泽东亲自指导下,在韶山党支部的坚强领导下,进入到一个崭新的阶段。
两个月后,即1925年8月28日,毛泽东再度离开了韶山。
第三次 1927年,风云故园起农潮

1927年1月9日,已经投身到中国共产党事业的毛泽东在韶山冲的毛家祠堂里,组织几百名农民群众,进行演讲。这次回韶山,是来考察农民运动的,他要亲眼看看自己在一年多以前亲手点燃的那把燎原之火烧得怎么样;亲耳听听他的父老乡亲讲讲心里话。他要收集更多更翔实的资料,给那些农民运动的反对派以有力的驳斥。他还要再填上一把柴,让那把火烧得更加旺盛!毛泽东最后铿锵有力地说:“我们的革命才刚刚开始,打了几个土豪,几个劣绅,好比在指甲缝里挑污泥,还只是挑出一点点,要彻底消灭封建地主和土豪劣绅,打到军阀,赶走帝国主义,还得要二三十年的时间,二三十年革命不成功,我毛润之就不回韶山!”
毛泽东以坚定的信心给乡亲们留下这样铿锵有力的誓言后,再次离开韶山。
第四次 1959年,黑手高悬霸主鞭
1959年6月25日,在中共湖北省委第一书记王任重、中共湖南省委第一书记周小舟、公安部长罗瑞卿陪同下,毛泽东回到了阔别32年的韶山冲。毛主席乘专列先到湘潭市,然后乘汽车到韶山。他回到家乡的第一件事,是来悼念自己的父母。正是在这个夜晚,彻夜未眠的毛泽东,将归乡的百般滋味,融进了著名的《七律·到韶山》——“别梦依稀咒逝川,故园三十二年前。红旗卷起农奴戟,黑手高悬霸主鞭。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这是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第一次回到生他养他的地方时所作的诗,这次距离上一次离别韶山已经有32年之久。

连续两天,毛泽东接见了数以千计的群众,频频招手,连续握手,不停地谈话,那激动人心的场面,至今问起韶山冲上些岁数的老人时,他们仍然记忆犹新。在韶山冲的这两天,他尽可能多的将家乡的青山绿水、无垠稻菽收入眼底,把自己对故乡的挚爱和浓浓感情奉献给父老乡亲。
伟人的心思如江河的波涛在翻腾!
诗人的激情似大海的巨浪在呼啸!
第五次 1966年,晚来乡思情更浓
1966年6月18日,4辆小汽车前后紧紧相衔,悄悄地驶进滴水洞,一行人从车上下来后走进滴水洞别墅。

韶山当时几乎无人知道这里发生了什么。然而,别墅的工作人员却清楚,毛泽东又一次回到了他的家乡。但由于当时的历史背景特殊,这次回乡是保密的。他将在这里策划一场重大的政治行动,他与韶山人民之间,为戒备森严的警卫所隔阻,然而,他对故乡的无限眷恋之情却没有任何力量可以阻断。
6月28日,是毛泽东此番在韶山的最后一天,清晨7点多钟,他从一号别墅出来,与工作人员照相后挥手告别,警卫员打开了车门,该上车了,毛泽东又从门楼的水泥斜坡倒走了回去,一边走一边用他那特有而地道的韶山腔说:“你们走罗,我还要坐一下子哒!”
终于,毛泽东慢悠悠地站起来,迈着沉重的脚步,走出了一号别墅。
这是毛泽东与韶山的永诀!
今年9月9日,是毛泽东逝世46周年,仅以此文献给国人,以缅怀一代伟人的丰功伟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