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的斗争艺术(三)
作者:柳万吉
新中国成立前夕,在1949年3月召开的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面对人民解放军即将在全国取得胜利的形势,毛泽东指出:在军事斗争的同时,必须开展积极的政治斗争,无论在军事和政治斗争中,都要把原则的坚定性和同策略的灵活性紧密结合起来。为了适应斗争需要,必须培养大批革命干部,要把人民解放军看成培养干部的学校,准备把210万野战军全部地化为工作队。党必须全心全意地依靠工人阶级,团结其他劳动群众,争取知识分子,争取尽可能多的能够同共产党合作的民族资产阶级及其代表人物,以便同帝国主义者、国民党统治集团、官僚资产阶级作政治斗争、经济斗争和文化斗争,并向帝国主义者作外交斗争。在党的思想建设上,毛泽东指出:要防止资产阶级思想侵蚀党的队伍,有预见性地提出了防止“糖衣炮弹”进攻的重大问题,号召全党积极开展反腐蚀斗争,要警惕有些党员在资产阶级“糖衣炮弹”面前打败仗。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从执政党的立场和角度,对斗争进行了许多新的论述。1951年11月20日毛泽东为中共中央起草的转发东北局关于“三反”报告的批语写道:“在此次全国规模的增产节约运动中进行坚决的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的斗争。”这里的“斗争”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对于贯彻七届二中全会精神,巩固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具有重要作用。毛泽东决心通过“三反”斗争,惩治和克服党内已经滋生起来的腐败现象,他像指挥抗美援朝和镇压反革命运动一样,亲自部署指挥“三反”斗争,要求从中央到各省市,从各大军区到各级军区,“立即抓紧三反斗争,缩短学文件的时间,召开干部会,限期展开斗争,送来报告”。毛泽东不仅关注经济政治军事领域中的形势,而且对于文艺界的情况也十分关注,对于《红楼梦》引起的争论,毛泽东从斗争的观点去解释,认为对它的研究不是纯学术问题,这里涉及用马克思主义观点还是资产阶级观点指导社会科学研究,要全党予以重视。
1957年3月17日晚上在天津市党员干部会议上发表讲话时,毛泽东说:现在,阶级斗争这件工作基本上结束,我们全党要来搞建设,要率领整个社会跟自然界作斗争,要把中国的面貌加以改变。这就意味着斗争的对象发生了根本变化,这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转变,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将贯彻落实八大路线,履行执政党的使命。可惜的是,由于对整风运动形势的判断错误,导致了后来反右派斗争扩大化,并且改变了八大关于当前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正确判断,而把阶级斗争作为主要矛盾,以至于导致了后来“文化大革命”的发生。
毛泽东以其敢于斗争的意志和勇气,善于斗争的艺术和策略,在党内,取得了国共合作中领导权问题、王明博古在红军长征中错误指挥问题、张国焘分裂党和红军问题等多次路线斗争的胜利;在党外,战胜了蒋介石全部美式装备的、武装到牙齿的800万国民党军队;在国外,毛泽东以机智巧妙的斗争策略,同以斯大林为首的苏联党进行斡旋,维护了国家的主权和尊严。针对赫鲁晓夫撕毁合同、撤走专家等背信弃义的行径,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在国内经济十分困难的情况下,自主研制出“两弹一星”。在朝鲜战场上,面对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毛泽东以其战略家的胆识与气魄,军事家的谋略和战术,硬是把在许多人看来是“不对称的战争”旋转180度,把美国人赶过了三八线以南。之后,又取得了中印自卫反击战、珍宝岛战斗等一系列胜利,以其不可磨灭的历史功绩载入中国与世界的史册。
今天,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代,毛泽东的斗争意识、斗争策略,对于同党内外的反腐败斗争,对于同国内外一切反华排华势力的斗争,仍然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