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念母亲
记者:郭 旭 作者:王继桂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每当四月临近,便会自然想起杜牧的这首千古佳作来。“雨纷纷”是清明节气使然,而“欲断魂”则是清明节人们对已故亲人的追思与怀念……
今年的清明与往年相同,但又与往年很不相同。因为,我要在今年的清明节去祭奠我的母亲——一个给予我生命与力量的最亲的人!

年终岁末,在去年那冰天雪地的寒冬腊月,许多老人没有熬过这个冬天。腊月二十三,我们北方的小年,本该是扫尘祭灶,其乐融融忙大年的日子,可现在每每忆起,都是使我心痛的无法呼吸的日子。就在这一天,母亲永远地离开了我们!没有痛苦,没有挣扎,母亲吃完最后一口饺子,就那么安详地走了,任她的儿女、孙子哭天抢地,却再也没有将她唤醒。坐在护送母亲去殡仪馆的灵车上,望着车窗外在寒风中摇曳的枯枝在眼前划过,泪水再一次模糊了双眼。恍惚中似乎又看见一位饱受病痛折磨的驼背老人,一手拿着些微的物品,一手拿着隔凉垫,在这条熟悉的路上走走停停。母亲啊,这一次竟是儿女们陪您在人世间走过的最后一程……
每当夜深人静的时候,总会忆起母亲。翻看着一张张旧照片,记忆的溪流似又回到了儿时,那时的母亲多么健康而富有活力呀,虽相貌普通,但却朴实善良,勤俭持家,待人永远那么随和热情。那时日子过得清苦,我们兄弟姊妹五人,一家七口就靠父亲的工资生活,母亲除了操持家务,每年秋天人参收获的季节,就到加工厂里去加工人参,平时还要到家属队里去挣钱补贴家用。日子虽然过得不算富裕,但父母却努力地让我们过得幸福快乐。记得那年场里开办了教授缝纫技术的补习班,母亲也去报了名,开始认真地学习了起来。对于文化程度不高的母亲来说,学习画图纸、测量数据、裁剪,是多么不容易的事情,可她却坚持了下来,就是为了过年时能亲手为我们缝制新衣服。穿上新衣服的那一刻,心里像抹了蜜一样甜,那一针一线都是母亲对我们无限的爱啊!

后来我们家搬去了东岗,记得有一年冬天快过年了,我们家没有水了,母亲问邻居借了一桶水。邻居顺着栅栏递给母亲,母亲用力一提水桶,顿时觉得腰部疼痛了一下,没想到就是这一次,母亲患上了严重的腰疼病,时好时坏,整整折磨了她三十多年。后来,由于钙流失严重,母亲患上了严重的骨质疏松症,曾经笔直的腰杆慢慢地变成了驼背,身体愈发的不好了。我们儿女看在眼里,急在心里,用各种方法给母亲补钙,但却收效甚微,医生告诉我们,钙已经流失,就很难再补回来了。想来这也是母亲最后几年卧床不起的主要原因吧,每当想到这些,都会心痛的泪流满面。
母亲啊,您还记得吗?在江苏老家的赶集路上,你领着我穿梭在一片片绿油油的冬小麦田中,告诉我说:“这里的小麦一年熟两季,当地人就喜欢用小麦粉烙煎,煎饼可是他们这里的主食啊”,我心想着老家的煎饼确实好吃。走在田间的小路上,一望无际的麦田,路过的村落人们烧火做饭冒出的袅袅炊烟,都让我感受到了江南农村生活的宁静与惬意。到了热闹的集市,清爽可口的豌豆凉粉,香甜软糯的年糕,还有各种新鲜的海鱼、海蚬子,成串卖的海虹……我开心地挽着母亲的胳膊,满载而归。
母亲啊,您还你还记得吗?那年,您带我回山东日照舅舅家探亲,走在毛家庄的石板路上,追寻着您儿时的回忆。在表哥家门前,我们发现了一棵香椿树, 母亲高兴地带我采摘了一捧香椿芽,“快闻闻,用它煎鸡蛋卷煎饼可好吃了”,我开心地点点头,第一次见到了香椿树。我和母亲又来到了日照市的海边看海,明媚的阳光,蔚蓝的海水,美丽的贝壳,留下了多少美好的回忆。抚摸着我与母亲在日照海边的留影,多希望时光可以倒流,让我再次挽着母亲的手臂,在暮色中的海滩上,走走停停,享受海风的洗礼!

母亲啊,您还记得吗?我生女儿那年得了严重的月风,是您无微不至的关心照顾我们娘俩,您到处打听、寻找治疗月风的偏方,给我精心熬制,让我喝了以后发汗逼出寒气。病在女儿的身上,可疼却在您的心里。经过一段时间的调理,我的月风虽然没有完全治好,但却减轻了不少。在我人生最痛苦无助的时候,是母亲的手温暖了我,给予了我战胜困难的勇气与力量。
今日清明,听着窗外淅淅沥沥的雨声,回忆着母亲生前的点点滴滴,觉得心中空落落的,竟是那般的无处安放。母亲啊!愿您在天堂生活的开心快乐,永无病痛与烦恼,让雨滴捎去我对您无尽的爱与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