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最可爱的人”
编撰:郭虹冶
在伟大的毛泽东时代,有一个伟大的群体他们缺衣少食,靠的就是毛泽东思想的培育和毛泽东精神的武装。在艰难困苦的情况下,打败了以世界最强的国家美国为首的16个国家的联合国军队。这个伟大的群体就是——中国人民志愿军。
著名作家魏巍从朝鲜战场归来后,于1951年4月11日在《人民日报》刊登了一篇著作《谁是最可爱的人》。他说:“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淳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以此,深刻地赞扬了中国人民志愿军这个伟大的群体。
在习近平为核心的新时代里,经过连续三年“抗疫”这个无硝烟的战场中,涌现出一个无私无畏、忘我执着的坚强群体。这个群体,他们没有制服、没有津贴、没有补助、没有权利、没有防护服,拿着最低廉的薪水,却始终战斗在“抗疫”队伍最前沿的阵地上。
在疫情下,他们最辛苦、最劳累,他们才是真正冲在一线上的勇士。他们一直在默默地玩命;他们一直被众人忽视,却一直执着努力地前行着。这个伟大的群体就是——社区工作者。
实战证明:他们是新时代“最可爱的人”。

他们有多辛苦?首先,他们要不分白天黑夜,不顾男女老少,不管网上网下,不论单位家里,24小时的超负荷工作,没有休息时间,都在连轴转地奋战着。很多人不知道,社区工作者是不能休息的。因为,他们要面对的人太多太多。一个社区也就十个八个工作者,平均一个人要负责几百乃至上千个居民。别说换班轮休,连吃饭睡觉都是非常奢望。
他们的电话会被打爆、他们的嗓子会喊哑,每天要跑来跑去,会让他们的双腿打颤, 就是这样玩命的工作。甚至,他们还会让不理解的少数居民骂哭。
一个又一个的号令、一轮又一轮的核检、一天又一天的摸排、一次又一次的转送。回不完的信息,接不完的电话,做不完的核酸,贴不完的封条儿,转送不完的密接,报不完的表格,他们夜以继日、披星戴月、马不停蹄。面对这种特殊的工作环境,他们却说:“这都是我们要努力干好的工作职责!”
他们心力交瘁,苦不堪言,身体严重透支,他们想过放弃。但是,当看到严重的疫情,想到的是人命关天,他们再次咬紧牙关继续坚持战斗。
半夜打电话摸排、深夜上户敲门,这都是他们的家常工作。上门调解、安抚居民、宣传防疫、例行检查、电话询问、排查患者、接送病例,这一连串的工作听一遍都让人觉得很累。可是,他们每天必须重复的做好这些工作。

当然,苦和累还不是全部,最让他们无奈和委屈的是少数居民的不理解、不配合、不支持,有的甚至冷眼相对、恶言相向,甚至还有谩骂和肢体攻击。他们一边受苦受累,一边忍气吞声,一边流血流汗,一边心酸流泪。但他们只能把委屈留给自己,还要继续把微笑送给居民。
而最让人担心的是,很多社区工作者都没有防护设备。主战装备就是穿一件带有标识的马甲、一个口罩儿,有些连医用的都不是。但他们可能随时面对病患和密接,真的连自己都不知道每天接触的人中有没有疑似和确诊。所以,他们有家也不敢回。

这样的生活他们连续坚持了三年,而在中国大大小小的城市中,有400万这样的城乡社区工作者。他们就这么始终用默默牺牲奉献的平凡举动,践行着这个群体不平凡的初心使命。

他们不是不懂得畏惧,也不是不惧怕无谓的牺牲。而是,他们深深的懂得肩上的责任和百姓的安危。他们只想“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崇高的选择,为了大多数人民的利益,他们只顾勇往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