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科技》杂志,专设红色能量栏目:传承毛泽东思想,弘扬毛泽东精神!诚挚地欢迎崇敬毛公的同志来稿。
被毛主席夸赞敢讲真话的大将
郭树寨 敬转: 春秋愚林
林帅为人怎么样?大将黄克诚敢说真话,直言:无功劳如何当元帅?
1984年2月,开国大将黄克诚找到了《中国大百科全书》军事卷的编辑组,很严肃对编辑组的同志们进行了一次深刻的谈话,这件事在当时掀起了欣然大波。
那么是什么原因才导致一位开国大将这么不高兴,甚至亲自找到一本著作的编辑组谈话呢?

原来是因为半个多月前,眼睛并不好却又非常爱阅读和学习的黄克诚大将听说《中国大百科全书》军事卷通过校对首批成书已经印刷出来了,就让秘书去买了过来阅读。
黄老将军拿着放大镜,带着老花镜很吃力的阅读着书籍,军事卷介绍了我党我军自建军以来的所有高级将领,还评定了三十三位军事家。
已经八十二岁高龄的老将军逐字逐句的阅读着,哪怕一个标点符号也不想错过,因为这本书里面的内容对外面的人们来说只是历史是传奇,但是对黄克诚大将本人来说,却是他的整个人生了。里面有他敬佩崇拜的领袖毛主席,有为了新中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周总理,有跟他一起浴血奋战重整河山的战友等等。

黄老将军从毛主席、周总理、朱老总的资料一个一个看起,直到看到十大元帅和十大将才觉得有点不对劲。他发现书本里面对元帅和大将们的评价和生平都很客观和详实,但是关于林彪却全篇都是罗列罪名,毫无客观可言。对于林彪的以往功绩更是只字未提,这让黄克诚非常不舒服。
老将军是像彭老总一样的耿直性子,遇见不平他都是有什么说什么的,从不怕得罪人。就连毛主席都都曾经夸赞过他,说:黄克诚这个人敢讲真话。
而这一次,黄老将军对编辑组的同志们一样是有什么说什么。一见面黄克诚将军就开门见山地指着军事卷里面关于林彪的条目说:你们这些同志不能把关于林彪的条目写成这样,这完全不尊重历史唯物主义,更是与历史事实完全不符。你们既然是代表官方书写历史,就应该学学太史公。要做到对得起自己的良心,更要本着对历史负责任的态度来书写和记载历史。

开国大将黄克诚
黄老将军还说,既然是写人物志,那为什么只写坏的不写好的。你们说说林彪不会打仗,你们自己信不信?他是我军历史上很有名的指战员之一。就算他后来犯了严重的罪行,对党和国家造成了严重的伤害。但是,你们在写关于他的条目的时候要实事求是。他担任过的职务难道不应该写进去吗?他对党对军队的发展建设,难道不应该写进去吗?他指挥了很多战斗,那些很有名,连历史都抹除不了的战役,难道不应该写进去吗?
黄克诚大将一席推心置腹的谈话,让军事卷编辑组的同志们哑口无言。编辑组接受了建议,在之后的军事卷书籍上,关于林彪的条目和内容,开始变得客观而详实。
那么问题来了,黄克诚老将军自己是怎么看待和评价林彪的呢?
黄克诚1902年十月出生于湖南永兴的一个贫农家庭,家境贫寒的他知道,知识的重要性。所以不管是在私塾还是后面的中学,他都是要强于别人家的孩子,属于那种能读书、会读书的人。
20岁那年黄克诚,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湖南第三师范学校。与毛主席所在的湖南第一师范都属于湖南革命的摇篮,并且也是这一年,也就是1922年毛主席在湖南第三师范建立了第一个党支部,中共湖南三师党支部。
正是由于毛主席在这里建立了第一个基层党组织,所以第三师范里面有很多关于革命的进步知识,比如《新青年》,比如《向导》等书刊,而黄克诚就是在这个时候开始接触这些知识,并且积极参加学生运动的。
1925年10月,23岁的黄克诚加入了中国共产党,算得上是我党早期的人员和老革命了。

1928年初,黄克诚参加了湘南起义,并且还组织领导了永兴的年关暴动。之后在四月二十八号随朱德老总和陈毅元帅上了井冈山,同毛主席会师。
在之后的革命岁月里,黄克诚将军一步步成长,逐渐在部队崭露头角,并且成为了彭德怀彭老总的得力助手。因为两人性格几乎一样,都是有什么说什么,直来直去不怕得罪人的性子,所以两个人在几十年的革命生涯中建立了异常深厚的革命友谊。
除此之外,黄克诚将军还在革命生涯里,因为性子耿直被屡次降级和处分,比如说在第三次反围剿后,对博古李德的“左”倾机会主义数次提出了建议和批评,并且拒绝对自己的言行认错,导致被数次降职,在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担任前卫部队开始长征,中间连续突破了国民党的四道封锁线,掩护了中央机关成功强渡湘江。
1935年初又因为数次向上级反映意见而被批评和降职,等到遵义会议的时候,黄克诚已经从师政委被降成营团干部再到侦查科长,到最后变成普通战士了,没有任何职务了,真的算降无可降了,在这里大家就可以看出我们的黄老将军的性子了,对的就是对的,他从来只站在真理一边,哪怕一撸到底也在所不惜,也难怪毛主席都夸赞他,说黄克诚敢讲真话。

到达陕北后,黄克诚再次被启用,又变成了四师的政委了,并且还多了一个卫生部长的职务,抗日战争时期。由于遵义会议后,毛主席的领导地位被确定,所以在之后一些年里,黄克诚的很多次建议,只要是真正合理可靠的,都会被采纳。
比如在1937年10月份,抗日战争刚刚爆发没多久,第二次国共合作达成刚刚一个月,黄克诚就对中央军委提出了恢复我军政治委员制度和政治机关制度的建议,很快就被中央采纳。并且他自己也被任命为八路军115师第344旅的政治委员,此后黄克诚参与了晋冀豫革命根据地和苏北抗日革命根据地,为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贡献。

抗日战争进入尾声后,特别是日本无条件投降后,黄克诚敏锐地意识到我军应该做点什么,所以他以个人名义向中央发了一份电报,一封名为《对当前局势和军事方针的意见》的电报。黄克诚在电报里面提出建议,他认为中央应该立刻派出部队赶赴东北抢占先机,最好赶在国民党之前到达关外,这样有利于我党在之后的工作展开。
同时在关外建立一个属于我们自己的战略要地,随时做好应对国民党蒋介石算计的准备,电报的有一句原话说:“至少应有5万人,能去10万人为最好”。
而这封电报的发出时间是1945年9月14号,距离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的时间才过去一个月,距离日本签署投降书也才过去十二天!
很快中央便采纳了黄克诚的建议,并且命令黄克诚率领新四军第三师主力三万多人开赴东北,不得有误。

黄克诚在9月23号接到命令开始,就带着部队一路星夜兼程,可以说是逢山开路遇水搭桥,不曾有一刻停歇,终于在当年11月25号赶到了东北的辽宁锦州附近,完成了中央军委挺进大东北的战略任务。
而黄克诚大将与林彪的交集,也是从这个时候开始。1946年1月,接中央军委命令,挺进东北的各兄弟部队和东北的革命队伍统一改为东北民主联军,由林彪担任总司令一职,彭真为第一政委、罗荣桓为第二政委,吕正操、周保中、肖劲光三人为副总司令。
之后,解放战争开始了,1947年8月份黄克诚被任命为东北民主联军的副司令员,主要负责后勤工作,在这里他与林彪一起在东北的白山黑水间共事了三年之久。

在这三年里,东北民主联军先后被改为东北人民解放军。以及大家都非常熟悉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四战四平、打长春、攻齐齐哈尔,之后入关,打了辽沈战役、平津战役、数千里南下大追歼等等,都是东北人民解放军实打实、一刀一枪拼出来的战绩。
而这些全部都与林彪有关,他都亲自参与并且指挥了,也与黄克诚有关,更与全体将士们有关,这样的功绩怎么可能抹灭?
全程参与了战役的黄克诚,如果同意了《中国大百科全书》编辑组的删改,就意味着在否定东北人民解放军的功绩,意味着在全盘否定林彪。这对一向铁骨铮铮,只认真理的黄克诚来讲,比杀了他还难受。
东北人民解放军
黄克诚曾经说过:我们进东北的时候只有十万人,经过三年的发展,到1948年底入关的时候我们已经有一百多万人了。带出去十万人,带回来一百多万人,建立了大东北解放区,还有后面的所有战绩和辉煌。这些当然不是林彪一个人的功劳,因为这是整个东北局、东北野战军全体指战员和全体东北人民的功劳,这是事实。但是,林彪是整个东北方面的主要领导人,这也是事实。必须要客观对待,我们不能也没权利抹杀这一点。
而黄克诚每每被提及他个人,对林彪的看法的时候他都会说:我过去对林彪的印象不错,觉得他很能打仗,也能采纳他认为正确的意见。
可以说黄克诚大将是第一个敢于对林彪给出客观评价的人了,他确实一直怀着巨大的勇气在捍卫着真理。正如他去世后追悼会上前国家领导人杨尚昆对他的评价一样,他说:黄克诚大将这一生,堪称共产党人的楷模!

1986年12月28号,开国大将黄克诚因病逝世,享年84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