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决定了中国人民
必须举起反帝反封建的爱国大旗
——纪念建党100周年系列讲座之一
作者: 柳万吉
按语: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也是“十四五”规划和2035远景目标纲要实施的开局之年。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党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用党的奋斗历程和伟大成就鼓舞斗志、明确方向,用党的实践创造和历史经验启迪智慧、砥砺品格,以使我们立足新起点,开启新征程。本刊红色能量栏目将通过一系列纪念文章向广大读者呈现中国共产党产生的历史背景、我党早期领导人在建党前和建党过程中的革命活动及重大党史事件,展现建党初期的革命历程、探寻中国共产党人的初衷使命。一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现实,已使中国完全丧失了独立地位,面对内忧外患,无数仁人志士为挽救民族危亡而发起的革命运动;二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对中国的影响、五四运动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陈独秀、李大钊等党的早期领导人对中国前途和命运的探索与实践;三是新文化运动对当时中国进步青年的影响,包括毛泽东邓中夏等爱国进步青年在建党前的革命活动;四是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的建立、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反应了20世纪初国内形势的发展变化和国际环境对中国革命的影响。
中国是一个有着5000年文明史的泱泱大国。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优良传统的古老而优秀民族,曾以其勤劳和智慧创造出灿烂辉煌的古代文明。但是,自从1840年******战争以来,中国逐渐丧失了独立地位,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中国人民进行了长期的反对帝国主义和本国封建统治的不屈不挠的革命斗争。中国共产党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产生的。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
19世纪初,当中国处在封建社会晚期时,西方资本主义正在迅猛发展起来。向外实行大规模的殖民主义扩张。古老的中国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面临着及其深刻的生存危机。
1840年,有着日不落帝国之称的西方头号资本主义强国英国进行了侵略中国的******战争。随着帝国主义列强的侵入,中国社会的发展脱离了正常的轨道,发生了两个根本性变化:独立的中国逐步变成了半殖民地的中国;封建的中国逐步变成了半封建的中国。
帝国主义列强通过对中国的多次侵略战争及其他卑劣手段,强行掠夺我国领土,勒索我国的“赔款”,在中国的土地上划分“势力范围”、设立租界、驻扎军队,利用不平等条约赋予的特权控制我国的通商口岸、交通线和海关,进而操纵中国的财政和经济命脉,支配中国的政治,使中国在经济上和政治上处于半殖民地的地位,严重损害中国的主权,威胁中华民族的生存,阻碍中国政治、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进步。因此,中国要发展,民族要振兴,就必须要解决这样一个突出的矛盾——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
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促使中国封建社会逐步解体,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初步发展,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中出现了一些新的因素。但是,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之下,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及其缓慢,力量也很薄弱。而封建剥削制度的根基——封建地主的土地所有制和对农民的剥削依然在中国社会的生活中占着支配地位。没有土地或土地很少的农民不得不租种地主的土地,并把自己收获物的四成、五成甚至六成、七成作为地租交给地主。在这样的经济基础之上,社会的上层建筑只能仍由封建主义占支配地位。这时的中国社会内部,就形成了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之间的矛盾。
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下,中国大地山河破碎,人民群众过着饥寒交迫和毫无政治权利的生活,其贫困和不自由的程度是世界上少见的。因此,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就是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而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乃是各种矛盾中最主要的矛盾。
对中国前途命运的探索与实践
面对突出的民族矛盾和社会矛盾,如何来解决?中国的出路又在哪里?中国社会各阶级各阶层人士从各自的立场出发,提出了不同的主张。
清朝末期,以李鸿章为代表的封建官僚和地主阶级中的洋务派提出“自强新政”“自强”“求富”的口号,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企图在维护中国腐朽的封建社会制度和伦理原则的前提下引进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新的军事和生产技术。而这两者是不相容的。1894--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中清政府的惨败,宣告了洋务运动的破产。
1851年洪秀全等发动和领导的太平天国农民起义,是中国旧式农民战争即没有先进阶级领导的单纯农民战争的高峰。1898--1900年的义和团运动,是一场震感中国大地的以农民为主体的反帝爱国运动。他们的英勇斗争给予外国侵略者和本国封建统治者以有力的打击。但是,农民作为小生产者,并不代表新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不可能找到中国实现独立和富强的正确道路。他们的斗争不能不以失败而告终。
十九世纪末至二十世纪初,民族资产阶级逐步发展起来,与此相适应,中国产生了一批主张进行资产阶级式的改良、革新的人物。以康有为、梁启超等人为主要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在中国掀起了一场变法维新运动,史称戊戌变法。他们主张仿效西法,在中国建立君主立宪的政治体制,让资产阶级参与政权,实施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以推动中国资本主义经济、文化的发展。但是,他们的力量过于渺小,他们仅仅依靠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企图推行自上而下的渐进的改良。当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光绪皇帝被幽禁,维新运动便瞬息夭折了。
由于看清了改良的道路走不通,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行者孙中山先生率先在中国大地上举起了反帝反封建的爱国主义大旗 开始了民族民主革命。他曾上书李鸿章“仿行西法,以筹自强”,并希望李“欲成其志”,然而没有结果。他也曾想过“欲以和平之手段、渐进之方法请愿于朝廷,俾行新政”,但在实践中不断碰壁,方知“和平方法,无可复施”,于是,于1894年在成立革命小团体兴中会时,第一次响亮地喊出了“振兴中华”的口号。他后来发起成立的中国同盟会,比较完整地提出了建立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政治纲领,并努力用革命的手段来实现这个纲领。这个纲领就是同盟会的誓词:“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不久,孙中山又把它概括为三大主义,即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后被称为三民主义。这场革命的直接任务是推翻清朝政府,结束君主专制的统治。由于清政府已经是帝国主义列强用来统治中国的工具,因此,它实际上具有反对帝国主义的性质。
在孙中山领导和影响下,1911年10月,在中国大地上爆发了影响深远的辛亥革命,这是一场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它推翻了帝国主义的代理人清王朝的统治,给予外国侵略者和中国封建势力以沉重的打击;它结束了在中国延续了2000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共和政体,有力地促进了中国人民民主精神的普遍高涨;它冲破了封建主义的藩篱,推动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推动了中国的社会变革,促进了近代中国各项事业的进步和发展。它还使中国人民在思想上得到了空前的解放,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大门,鼓舞和激励着中国先进分子为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和道路而奋斗。这是中国第一次历史性巨变,是中国人民为改变自己命运而奋起革命的一个伟大里程碑。但是,辛亥革命没有提出一个明确而完整的反帝反封建的纲领,没有比较广泛地发动并依靠占中国人口最大多数的农民和其他下层劳动群众,没有形成一个能够胜利的领导这场革命进行到底的坚强有力的革命政党。革命果实很快被北洋军阀首领袁世凯所窃取,初生的资产阶级共和国在中国只存在几个月即告夭折。
辛亥革命的失败,宣告了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在中国的破产。这个惨痛而深刻的教训,使得一些立志为这个独立和富强而斗争的先进分子对资产阶级共和国的理想产生了深深的怀疑,正是这种怀疑,推动着他们去探索挽救中国危亡的新的途径。许多参加过辛亥革命或受辛亥革命影响很深的人,后来成为中国早期的共产主义战士,参与创建或陆续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而更多的爱国进步人士,从慢慢的痛苦经验教训中,发现了此路不通,终于走上了共产主义道路。反帝反封建的爱国大旗必然的由中国共产党人举起。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和人民的共同富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就必然地落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肩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