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凤英,女,1956年生,是吉林省农安县一个土生土长的农村妇女。她的大爷和叔叔都是抗美援朝老兵,从小她是听着老兵们讲朝鲜战场上,亲身经历的战斗故事成长的。因此,在她幼小的心灵里,深深地刻上了一个永不消失的印记——只有军人,才是一个国的铜墙铁壁、钢铁长城,是最靠谱的安全支柱。
她长大后,漫漫地从一开始对老兵的敬爱,转化为关注。她发现老兵们需要得到的是,现实的精神快乐和集体的团队生活。从此,她立志努力赚钱,为老兵们建设一个能集中在一起的活动场所。
她开始做生意,从几百块钱做起,逐步发展扩大。经过多年的努力拼搏,天助用心人,让她赚了200多万元,她又从孩子们的手里无偿集资了一部分,凑足近300万元后,便开始策划她梦想早日实现的老兵活动场所。

图1、张凤英“孝老爱亲”,被称“感动中国”人物。
1984年,她拿着这300多万元,回到了农村老家,将一块颓废、荒弃、丘陵地买了下来。办理好合法手续后,经过平整土地,盖起了300平方米的活动场所——老兵大院。

图2、张凤英用自己积攒的300多万元,
创建了全国第一所免费供养老兵休闲娱乐的活动基地。
“老兵大院”的落成,实现了她初始的愿望,并受到全国各地老兵的喜欢和当地政府的支持。经过34年用心的经营,从单一的活动场所,发展到现在已经形成自给自足、供应老兵生活的兵站。创建了有机水稻种植基地、有机生猪饲养基地、老兵白酒生产基地、家鸡放养基地、林蛙科学圈养基地,共5个持续发展的扶助产业。

图3、“老兵大院”现有20多垧有机大米种植基地。

图4、“老兵大院”的有机生猪饲养基地。

图5、“老兵大院”的老兵白酒生产基地。

图6、“老兵大院”的林蛙科学圈养基地。(林蛙越冬池)
“老兵大院”活动项目,从原来写(讲)回忆录、进学校讲红色故事、敬拜杨靖宇及周边的革命烈士陵园,到现在已经走进中央电视台,面向全国人民表演节目,进行红色传承教育。同时,还要组织老兵亲自下地进行田间除草,寻找南泥湾的革命精神,传承艰苦朴素和自给自足的红色传统。

图7、“老兵大院”的12位老兵,
在张凤英的帅领下,从这里走进中央电视台。

图8、张凤英帅领20多名抗美援朝老兵。来到鸭绿江断桥边,
重温当年壮志凌云“保家卫国”的革命情怀。

图9、张凤英帅老兵,来到湖南韶山冲缅怀毛主席的故居。

图10、“老兵大院”为老兵们冬储的有机蔬菜。

图11、“老兵大院”的有机大米加工厂。
老兵们来到大院,都能寻找到军人的情怀;感受到军队集体生活的快乐;享受到被人民群众尊重和爱待的幸福感受。
在张凤英用心经营下,“老兵大院”得到了良好的良好发展。不但受到当地老兵的喜欢,同时也引来了全国各地老兵的光顾与指导。
特别是“延安儿女联谊会”会长李梅、胡木英两位大姐,她们慕名亲自来到吉林省长春市寻找张凤英,经过3天执著、辛苦地寻找,终于在老兵大院见面了。相继,伟大领袖毛主席的女儿李敏、周总理的侄女周炳德,也亲自接见了她。由于这些重量级人物的认可,引起了全国人大副委员长许嘉璐的注视,并亲自召见了张凤英。

图12、张凤英受到“延安儿女联谊会”会长胡木英的接见。

图13、张凤英受到毛主席的女儿李敏的接见。

图14、张凤英受到陈云的女儿的接见。

图15、张凤英与老功臣们一起,被誉为:“老兵的亲闺女”。
他(她)们的支持,使张凤英坚定了信心、鼓足了干劲,并提高了认识、找到了发展的新目标。
她深刻地认识到,老兵大院的创立,引领了全国人民对老兵的关爱、对军人的崇敬,更符合了国家对老兵厚待的政策,这是一个远大的战略方针。
国家军人事务部的成立,又一次给了她信心和勇气。她说:虽然我已是年过七旬的老人了,但我还要想办法在近几年内,将老兵大院括建成具有容纳200人的会议、活动、娱乐多功能大厅、荣誉室、入住30人的休息馆、供100人就餐的餐厅、同时容纳10人的洗浴室、医疗室等功能型的四合院,成为现代时尚的老兵大院。
她说:抗美援朝老兵们出生入死,献出了自己青春的年华,为的是保家卫国,这是笔精财富。如今他们都已到了花甲之年,我要把老兵们组织起来,让他们的有生之年在“老兵大院”安祥快乐度过。
张凤英的真实行动,是来自于她自身修养的仁爱慈悲之心。30多年来,每当她见到捡垃圾的孩子或是睡在大街上的精神病者,还是流浪的孤儿,都会领回到“老兵大院”,送到专门为这些人设置的收养所。

图16、张凤英被称“孝老爱亲”、“老兵大院”感动中国人物。
据不完全统计,经张凤英收养的老人有10多个,收留了17个智障人。有些孤寡老人去世了,她就承担起处理后事的任务,经她亲手送走的老人就有60多位。
张凤英“孝老爱亲”的事迹在当地广为流传,2000年,荣获长春市“十佳孝老爱亲”模范,现在已经成为“感动中国”的红色优秀人物。
记者:赵立红 孙海中 郭树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