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友欢聚一堂庆“八一”
领略桓仁旅游新高地(上)
记者 柳万吉
在建军97周年之际,中国人民解放军原81761部队73分队的部分战友在董永利、李春平两位战友召集下,来到了自然风光秀丽、文化底蕴深厚、民族特色鲜明的辽宁省桓仁县,共叙昔日的战友情谊,同庆自己的光辉节日。
桓仁满族自治县位于辽宁省东部山区,隶属本溪市,境内有大小山峰64座,其中有佛顶山,高1367.78米,为辽宁最高山峰,五女山海拔804米,全县海拔最低点为108米。林业用地435万亩,占全县总面积的81.8%,水域面积39.8万亩,占全县总面积7.5%,形成了“八山一水一分田”的自然地貌。地貌类型分为山地地貌、岩溶地貌和河流地貌。 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是一个集自然风光、历史文化和民族特色于一体的旅游圣地。
8月1日清晨,我从下榻的隆兴国际大酒店出来,走到浑江岸边,由于一夜的大到暴雨,江水已漫过铁栅栏,进入人们平时散步观景的江边小路,抬眼望去,但见江水涛涛滚滚而下,黄色的江水携带着从上游下来的黄沙黄土与杂物一路而去,彰显出“浑江”本色。对面的青山,白云缭绕,烟波浩渺,好一幅巨人神笔绘就的水墨画,令人如醉如痴,叹为观止。
早餐后,战友们驱车赶往桓仁唯一的5A级景区五女山。从住地到景区大约半个小时,战友们一路行车一路观景,但见在青山白云美景下,一座座雄伟的山峰拔地而起,满目青翠,蜿蜒起伏,山间云雾缭绕,宛如仙境。不知不觉中,我们来到了五女山景区入口处,大家匆忙下车,争先恐后地取景拍照。
五女山山城位于辽宁省东部桓仁县城以北8.5千米处,与辽宁省最大的水库——桓龙湖相接。公元前37年(汉元帝建昭二年),北夫余国王子朱蒙,来到桓仁境内的浑江流域,建立高句丽政权,三年后在五女山上建造王都宫室,建立了第一个都城。作为高句丽建国初期的第一座都城,即五女山山城,史称纥升骨城。纥升骨城作为高句丽国都长达40年。山城主要占据山巅及东部山坡,呈不规则长方形,南北长约1500米,东西宽约300至500米。城墙用修整过的楔形石垒筑,最高处可达8米,有的地方直接利用天然崖壁,不再砌墙。设东、南、西三座城门,城内有宫殿、仓廪、兵营、蓄水池、瞭望台等设施。五女山山城199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9年被评为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2004年7月1日,在第二十八届世界遗产大会上,以“高句丽王城、王陵、贵族墓葬”项目荣登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国内外专家称其为“东方第一卫城”。
要登上山城并非易事,需登直道999个台阶或走“之”字型十八盘,战友们以不到长城非好汉的精神,先后到达山顶。
首先看到的是山城西门,这是用条形石块砌成的守城哨位遗址,与它相对的另一侧是与它方位相反却结构一致的哨位遗址,虽经2000多年风雨洗礼,却岿然不动,完全可以想象得出,当年高句丽守城官兵那种如自然的或人工砌成的城墙般的坚不可摧的自信心与意志力。
这是用石板铺面的尺字型炕面遗址,在附近发现20余处。
具推测,这是当年我们东北人常住的“地窨子”遗址,每处可住10人左右,应为守城士兵的营房。
从西门沿着一条较缓的坡路向东,经过第一代王朱蒙的寝宫、兵营、仓廪等遗址后,到达五女山最高峰,海拔804米的点将台,这是我们五女山之行的最后一站。在点将台石碑后面的山下,就是桓仁最大的湖——桓龙湖。由于天气原因,我们看不清湖面和整个桓仁城全貌,只能根据导游的讲解去想象和理解。站在山峰之巅,俯视山下,但见云雾在威风的吹拂下时聚时散,桓龙湖与桓仁城时隐时现,看到的和想象到的美景在眼前展现,那湖的壮美,那浑江与雅河在桓仁城勾画出的巨大的“S”型图案,让人深切地感悟到桓仁的人杰地灵与山川秀美,更感受到大自然的辽阔伟大与无尽魅力(未完待续)。
2024年8月9日于长春